灶头画,顾名思意,是农家在新砌的灶头上所画的画。灶头画历史悠久,广为流传。
它的产生和延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说很早以前,盐城西乡有户姓陈的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贫苦。俗说:三年烂饭买头牛,三年稀粥砌座楼。陈家母子不想买牛,更不想砌楼,平时省吃俭用,只指望把日子过得好些。一日三餐拿米下锅前,总要抓一把放在灶头上的红瓦罐里。罐子装满了就倒在笆斗里。这样每顿省一把米,一年省一笆斗,三年以后陈家有余粮了,老妈妈给儿子改名为陈粮。陈粮憨厚勤劳,自从娶了女人,刨土种地,日子过得更好了。一天,土锅腔改新灶,媳妇就用平时积省下来的粮食换得鱼肉回来炕灶,叫“新锅新灶,鱼肉跳跳”。时间长了,平时的昔日子慢慢忘了,灶头上的红瓦罐子,也不一日三次地放米了。老妈妈虽然经常唠叨,但小夫妻两个,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出。因此.陈家余粮渐渐少了。有一年发大水,粮食欠收,陈家的生活更困 苦了。大水过后,陈家重新砌灶。炕灶时,没粮换鱼换肉,只煮了一锅粗糠野菜。为了教育儿媳平时过日子要“有日想无日”,陈母就请瓦匠师傅在灶头上画了条大鲤鱼,以示时时要节余。从此以后,儿媳上灶做饭,看到灶头上的鱼,就想起了以前的苦日子,又大把大把地往灶头的红瓦罐里放米了。打那以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灶头上也画上大鲤鱼。
在沿袭过程中,人们从对生活祈求的多角度,绘画诸多寓意性地画上吉祥物,如萝卜、“暗”八仙(“暗”方言读“卧”,民间称画八仙人物为明八仙,画八仙的各个用具为暗八仙)、花草图案等。 每年除夕之前,在灶头上还张贴灶王爷的像,使灶头画更增添了对生活的祈求。灶头画虽朴实无华,但能从历代延续至今,足见灶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灶头画是一种民间艺术。绘画者称不上画家或名流,但它极富艺术性,深受民间喜爱。所画对象除一些装饰性的图案外,大都是寓意祈盼富有、祛灾求安、追求幸福的吉祥物。如鲤鱼,寓意连年有余;红萝卜,寓意宏福高照;暗八仙,寓意祈灾保平安等等。图画以水墨画为主,亦或有些淡彩,形象逼真,注重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