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晚,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艺术创作中心艺术指导、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在观看了淮剧《半车老师》后,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罗怀臻说:“这个戏的感觉很好,因为我和一般的观众还不太一样,因为我是淮剧人,我唱了6年的淮剧,现在又写戏,所以我在这里有双重享受。”他说,现代戏创作很难,现代戏中喜剧创作更难。轻喜剧风格是盐城市淮剧团的优势,毫不夸张地说陈明先生现代戏创作是一个品牌。盐城市淮剧团有很多优秀的现代戏,像《鸡毛蒜皮》、《十品村官》等等,在全国也是很有影响的。他告诉记者,《半车老师》能关注当下,关注我们传统民族道德的重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以前淮剧现代戏的基础上,又往深处有了发展,已经不停在生活的表面,触摸到了普通人的精神层面。
罗怀臻告诉记者,地方戏曲发展有机遇,但更多的是压力。但像《半车老师》这样接地气、受欢迎、被关注的,真是难得。他说,淮剧宜古宜今,能文能武,但我们不能和其他的剧种去追求相似,还是要突出我们的个性,坚持自己的特点,尤其是我们的声腔艺术。他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戏曲也要紧跟步伐。此次到盐城来,刷新了我对盐城的所有记忆,因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江南差不多,早已不是多年前的盐城。因此,淮剧既要坚守自己的传统,也要与时代同行,将一些好的传统和戏曲程式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在为“新农民、新市民”服务上多做文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谈到盐城市淮剧团的艺术成就时,罗怀臻说,剧团能否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前进方向、顺应发展趋势,并不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决定的,不是说国家级的剧院的创作和演出就能多好,相反像盐城淮剧团这样的地方小剧团,他们对时代性、对传统在当代的发展等方面所作的艺术创造,反而会带动、启发身处大都市的那些大剧院、大剧团。关键是我们坚持住自己的品牌、风格,这一点很重要。
罗怀臻告诉记者,30年前,他经常来盐城演出,现在还能记得龙冈、大冈等地演出的情景。他说:“现在我虽然在上海,但和盐城的观众、苏北的观众神交从未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