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舞诗话·
序:空谷足音
[场 景:黄昏。校园一角,西下的夕阳,洒下金色的余晖。
古槐树如硕大的雨伞遮满舞台。远处,轮椅上坐着老者,背对观众,如一尊雕塑。
[音 乐:一阵孩子的嬉笑,似空谷足音飘来。流水般的木琴声响起:如山涧清泉跳荡川流,如大珠小珠散落玉盘。
[画 面:音乐声中,六个男女小孩轮滑追逐戏嬉。一会儿如燕子穿梭,一会儿如鱼跃龙门,童趣四射,漫溢延升。
在这欢快的氛围里,雕塑般轮椅缓缓转动,这是一个沧桑老人。他深情地环顾着孩子们。众小孩突然发现老人,雀跃着向老人涌去……
[画外音:小孩:老爷爷……今天你要给我们讲什么故事呀?
老人:今天呀,我给你们讲新四军的故事。
众小孩:新四军的故事……
[画 面:众小孩围坐老人身边。
[画外音:枪炮、飞机声、夹着战马嘶鸣。
[画 面:硝烟翻滚、红光闪烁、众小孩和老人组合成群塑。
光渐暗。
一、会战狮子口
[画外音:1941年1月4日,国民党顽固派在皖南泾县以10倍兵力围歼新四军主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电令八路军五纵队黄克诚部从淮海地区南下与沿江南北上的新四军会合,坚持华中敌后抗日,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音 乐:枪炮声中,《新四军军歌》的旋律响起。似听到马蹄声碎,似听到人流不息,时急时缓,把时空拉回到那烽火岁月中去。
[画 面:收拢放开的阵形组合,构成一幅壮观的部队行军图。
[场 景:古槐树隐去,天幕上出现北驹镇狮子口桥头的远景。
[音 乐:新军军歌的旋律由行进速度转为热烈欢庆的涌动。似听到悠长的唢呐声和乡村锣鼓声。
[画 面:两军会师,阵列变幻成两股涌动不同颜色的潮水,渐近渐拢。冉冉溶汇一体最终以惊涛拍岸的排空巨潮。定格造型。
[场 景: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纪念碑缓缓升起,直插云霄。
[画外音:1941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至此,苏北敌后抗日战场掀开了新的历史一页。
二、苏北有座山
[场 景:茫茫大平原,依依柳丝垂,弯弯蟒河水,悠悠风车转。
[画外音:陈毅军长说,苏北盐城是一个大平原,但是苏北有座山,那就是我们的人民。有人民这座靠山,我们新四军才在盐城站稳了脚跟,才一天一天的壮大起来,我们一定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音 乐:《吃菜要吃白菜心》歌声起。童声合唱。以领唱、齐唱把戏剧情境烘托出来。
吃菜要吃白菜心,
当兵要当新四军。
打仗总是打胜仗,
从来不忘老百姓。
老百姓,老百姓,人人拥护新四军。
谁说工农不中用?
今朝抗日打先锋,
为国为民为自己,
快快参加新四军。
新四军、新四军,个个爱护老百姓。
军民合作打日本,
打走日本最开心,
建立幸福新中国,
千家万户有田耕。
有田耕,有田耕,只要合力打日本。
[画 面:男女生轮滑组合,穿插游动的阵形和群塑交织,静与动的强烈对比构成一种柔美和谐的长卷。但透出的是男生的刚毅。
组合一:做军鞋、纺纱线与送粮队。当一组女生坐着手纳鞋底时的阵形流动而上时,定立在后的送粮队原地踏行。既有流动感又有静态感。
组合二:男人参军与女人送行。妻送夫、母别子、兄弟同行的动人情景。同样以动静,前行、定立,再现规定情景。舞台上的人数由少渐多组合成一组新四军队伍不断扩大的态势。舞台上延伸出地域风情的民俗韵律。
三、军民反扫荡
[场 景:大芦荡随风浮滚着绿浪,水色连天,落霞孤鹜,小船潜行。
[画外音: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犹如一把尖刀,插在敌人背后。日、伪军必欲除掉这心腹大患。1941年7月至次年11月,先后6次向盐城合围,扫荡妄图一举摧毁军部机关和新四军主力。陈毅军长指挥部队主动放弃盐城,迂回乡村湖荡,进可攻,退可守,取得反扫荡的重大胜利。
[音 乐:《打飞机》苏北民歌与踢踏摇滚的揉合,是民俗的也是时尚的。问答式的歌吟飘逸现代式的幽默。节奏的明快里透出强烈的现场感。打击乐的元素自始止终渗透其中。
老爹爹我问你,
你说什么军队好?
我说是新四军好!
新四军有多少高射炮?
日本鬼子飞机到,
发射了高射炮把个飞机打了地下掉。
日本鬼子打死多少,
脱他黄皮鞋,除他的钢盔帽,顺带几件黄大衣,
新四军的本领高!
[画 面:芦苇是高耸的青纱帐,仿佛见到一丛丛游动的绿色群山。联想到生命的不屈和坚贞。这一组合的呈现,是苇丛与行船的对应与开合、隐藏与显现……
组合一:芦苇的飘游、行船的穿行呈块状的,渐行渐近,缓急有致。要有芦苇的绿和行船的黄,把颜色赋于生命和动感。
组合二:群塑游动,似一座座土炮,组成圆弧,变成梯形。在这样的气势中人的要素要有所凸现。战争的残酷,已经幻化成当代人眼里一种诙谐的游戏了。体现出抗战必胜的信心,展示了新四军战略战术的民间性。
尾声:依依惜别情
[画外音:1943年1月,中央决定新四军军部由盐城转移至淮南根据地盱眙黄花塘。此刻主力部队已从3万多人发展成21.5万人。陈老总深情地说,是苏北的小米养活了我们,是苏北人民壮大了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片红色的土地,这里的人民……
[音 乐:歌曲《别处哪儿有》。以悠长的军号化为小号独奏曲,既是“开拔”行军的提示,又是如泣如诉的歌吟。这时的旋律使人联想到著名《送别》。
千条船呀万条船,
千条万条来往向穿梭,
除了盐阜区啊,
别处哪儿有?
布朝北呀米朝南,
朝北朝南只报一道捐,
除了解放区啊,
别处哪儿有。
[画 面:依依惜别的深情。频频回首的告别;舞台深处正面扑来的送别的老人、小孩、男男女女。这是送别的队伍吗?不,是大河倾泻。仿佛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再现,这是情感的流淌,静静的流,缓缓的淌,流不断的相思,挥不去的牵挂,抹不掉的记忆……
组合一:船队结集,已分不清船在岸上,还是水在船下……缓缓的行走,一步三回首,三步一回头。这是悲怆的离别,更是对明天的胜利的翘首以待。
组合二:军民相溶一体。女生送上一篮篮鸡蛋、军鞋,男人抬来一只只酒坛。这是一个壮观的敬酒场面,满台的酒坛交叉运动。人在酒香里,酒在人丛中。冉冉收拢,冉冉展开,一老者捧着硕大酒碗双手高举,腾空升起,庄严地敬酒,这是壮行酒,期待胜利的庆功酒。老者将酒碗“哗”地摔地。瞬间,众酒坛荷花般的绽放来来!是新四军的一组浮雕群。定格。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