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范公堤(即现在的204国道)以东以及冈沟堆一带,因属高旱地区,许多人家在种粮植棉的同时,兼种桑养蚕。因养蚕技术要求较高,因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产习俗。
据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是“蚕花娘娘”生日,“蚕花娘娘”是谁?说不清楚,大概是一位人格化蚕神。在这一天,养蚕人家会在家里烧香烛祭拜,保佑来年养蚕丰收。有的地方有二月初八“轧蚕花”的习俗。这一天,蚕娘会把蚕茧剪成几瓣,再染上五色,叠成一朵鲜丽的花朵,插戴在头上,象征蚕茧丰收。开始养蚕了,此时禁忌较多,俗称“蚕关门”一般养蚕人家会在蚕房门上插一枝桃树枝条,或在门上贴上红纸,据说可以“避邪克冲”。蚕房内外还订有许多规矩,如陌生人不得进蚕房,亲戚朋友停止探亲串门等。旧时,官府也尊重这一规矩,暂停到蚕农家征讨税捐。蚕房附近还不准吵闹,不准舂碓推磨,不准敲门窗等,这些做法实际上是为了让蚕农专心养蚕,为了防止蚕病的传染蔓延。蚕房里的规矩更多,如不准有污秽,不准有烟酒味,不准油漆,不准烧烤食品等,这些是为了让蚕室洁净卫生,防止空气污染,初看似乎有迷信色彩,实际是养蚕经验的总结。
育蚕也有许多农谚,如“清明获种,谷雨担蚕,小满见新丝”。清明获种,即清明前孵蚕蚁,蚕娘要穿棉袄,将蚕种焐在胸口,靠体温使之孵化,故人称暖种。暖种时,蚕娘静思息念,少言寡语,家人也不能打扰,以示虔诚。蚕蚁孵出后,要在蚕房里挂上帐子,防风保温,置火盆饲养。
采茧后,家家门户洞开,称为“蚕开门”。此时种田大忙未到,有一段空闲时光。养蚕比较集中的村庄,亲朋好友便会互相走访,了解今年的蚕茧收成情况,俗称“望蚕讯”。蚕农会办酒款待亲友,名为“落山酒”。春末,盐城一带气温变化比较大,阴晴骤至,忽寒乍热,此时正是养蚕的季节,因蚕子要求气候温和,所以养蚕人十分辛劳。有一首民歌云:“菩萨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种菜哥儿要下雨,采桑娘子要晴干。”可见养蚕之难,从中也可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养蚕禁忌,当然,随着植桑养蚕科学知识的普及,蚕桑生产经验的不断提高,一些迷信的神秘的习俗便会自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