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许多戏剧作家都在“哭”字上做过文章,而《哭》剧的作者能够独辟蹊径、不落俗套,正如“红杏出墙”,让人惊喜之余不由拍案叫绝。
首先,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构造情境、塑造人物行云流水般的自然风格。小品开始即以冲突逗人:英子大喜之日,妈妈和姐姐却“逼”英子“哭”,乡村哭嫁的风俗与活泼、倔强的英子“哭不出来”的言行形成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冲突,推动着剧情有起伏、有韵味地向前发展。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哭》剧中隐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信息,让人感到我们的社会在时代风云中产生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小品表现出的“哭嫁”等陈规陋习之根深蒂固也令人百感交集,使我们感觉到冲破传统观念的必要与艰难。这样,小品就从哭与笑的冲突出发,渐渐抵达了一些陈规陋习的本质,昭示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正在被逐步摒弃,“英子”们正是希望所在!
《哭嫁》或许还称不上小品佳作,但它能以轻松的笑声给人一种启迪,这己足矣。